一、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小结 “十二五”期间,我县卫计事业快速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2015年,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 69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0‰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总人口控制在42万人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3%。综合反映全县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继续提高。 ----卫计投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截止2015年,投入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488.95万元,新建业务用房12670平方米,为乡镇卫生院装备设备220台(件)。切实理顺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上收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全县共,设县级医疗卫生计生单位7所,乡级卫生院43所,区乡计生指导站7所,村卫生室353所,开放床位353张,有卫技人员425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快速推进。2015年全县共参合36.16万人,参合率达99.15%。人均筹资标准由2010年的140元提高到2015年的470元。2014年底,全年共补偿57.17万人次,补偿金额1.38亿元,住院实际补偿比达54.61%,住院政策范围内补偿比达75.68%。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广大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稳步推进。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各类人群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二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10年以来累计实施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95个,配备医疗设备220台(件)。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全面启动了12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大力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卫项目。四是稳步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县中心、镇卫生院推行 “五统一”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卫生院管理。五是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在全县53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县级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 ----艾滋病综合防治网络基本建立。建立艾滋病咨询检测点32个,美沙酮维持治疗延伸点2个,吸毒人员针具交换点1个;大力实施医疗机构主动检测,开展一对一免费抗病毒治疗;感染者建档率达100%,随访率达100%,规范治疗率达100%。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明显,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霍乱病实现零病例报告;麻风病患病率达到全国低流行地区的标准;阳性结核病患者实现免费全程治疗;计划免疫“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逐年提高,麻疹发病水平明显下降。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叶酸免费补服项目,基本实现了农村孕产妇住院顺产全免费。 ----医疗技术力量得到明显提升。医院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医院主要指标不断攀升,医疗服务质量主要指标不断优化。新建各类业务用房12670平方米。 ----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加强。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到2015年底总人口为42.0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3‰,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3.75%以上,人口计生主要指标均控制在州下达的指标范围以内。依法行政工作不断推进,计划生育各项管理基本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富有特色,坚持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不动摇,进一步强化了计生宣传教育的首位意识,积极探索拓宽宣传教育的内涵和领域,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把生育文化工程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相融互动。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强,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计生专网和计生E通。建立了PIP系统,实现人口计生报表的网上直报和快报,有效地提高了上传速度和工作效率,统计信息准确率达95%以上。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大幅提高。计生惠民不断深入,以奖励扶助为主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完善,建立起“宣传教育、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二、“十三五”工作规划 今后五年全县卫生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主线,以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健全卫生服务体系为基础,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以艾滋病防治为重点,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促进全县卫计事业整体协同发展。 1、加强卫计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人才培养项目,招收定向医学专科免费生、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免费生、在职卫技人员本专科学历教育免费生、卫生技术骨干免费进修生、卫生技术人员岗位能力培训。加强人员补充,力争到2020年,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3人,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8--10人、每个中心卫生院40人。 2、 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计服务体系。拟投资5300万元完成会东县中医医院16000平方米业务用房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中央投资4000万已到位),投资600万元完成县疾控中心2000平方米实验大楼建设项目(其中中央投资350万已到位),投资1250万元完成十所乡(镇)卫生院4000平方米业务用房建设项目,投资300万元完成10所乡镇卫生院1750平方米职工周转房建设项目,投资2250万元完成县人民医院6000平方米人才引进中转房建设项目,投资938万元完成县新农合管理中心2500平方米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巩固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组成的医疗保障体系。二是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面落实12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四是积极推行公立医院改革。 4、强化公共卫生工作。一是加强重点疾病防控。强化以艾滋病、结核病、麻风病、霍乱、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的综合防控。到2020年,争取将艾滋病疫情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强化免疫规划。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单苗合格接种率达95%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首诊及时接种率达95%以上。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降低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三是深入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率达100%、知晓率达98%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达95%以上、职业健康体检率达95%以上、严重职业病危害案件处理率100%,基本控制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四是全面加强妇幼计生服。完善县、乡、村三级妇幼计生服务网络,为县妇幼保健机构、中心、乡镇卫生院配备妇产科医生,继续推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切实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落实婚前保健和孕产期保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三级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率。 5、提高卫计执法监督水平。强化公共卫生、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综合监督执法,进一步规范行政监督执法行为。切实加强对卫生计生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和打击非法行医及“两非”违法行为,继续强化医疗机构日常监督,规范行业秩序。继续加强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的执法检查,加强采供血机构和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行医,规范医疗广告,净化医疗服务市场。 6、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目标,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对区域内医疗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对现有配置不合理的医疗资源按照规划进行调整,完成县医院二甲、县中医院二乙达标复审,加强县级综合医院医疗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培训,改善经营管理模式。 7、加快中医民族医药发展。 健全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室,培养一批“能中会西”的实用性专业人员,鼓励村医生开展中医药服务。加强民族医药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应用,促进中医民族医药的协调发展。提高中医民族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8、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票否决和目标考核制不动摇,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切实把“三查两清一服务”工作作为提升计生质量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确保重点对象“三查”到位、“两清”彻底,杜绝多孩生育。到202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3%。加大治理性别比力度,贯彻《行政许可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规和地方条例,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程序和规范,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违纪超生查处率达到100%。建立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格局,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作网,完善部门互动、县域互动、群众互动机制,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落实属地化管理、深化优质服务,不断提升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扎实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切实推进计生惠民工作,加快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创建活动,促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上水平。切实关心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解决老龄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养老事业。加强信息化应用步伐,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会东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