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县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概要


来源:会东县环境保护局 时间:2017年04月13日 点击率:打印】【关闭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建设“实力会东、好客会东、生态会东、和谐会东”为目标,紧紧围绕“优化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三条主线,以污染减排和生态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抓手,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重点,明确“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我县未来五年环境保护的行动纲领。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环境与经济相融合的原则。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环境容量优化经济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全面发展。

  (二)坚持以环保为民的宗旨原则。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作为规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三)坚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原则。给县内主要河流和塘库,进行污染减负,以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为依据,既扬汤止沸,又釜底抽薪,解决水环境问题。

  (四)坚持城乡环境同治的原则。统筹城乡村环境保护,使城乡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五)坚持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原则。严格控制排污总量,所有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三同时”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

  (六)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和污染治理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

  (七)坚持政府主导综合推进的原则。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规范化行政等综合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深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规划编制、过程评估和考核的系统管理。坚持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八)坚持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制定目标,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落实环保的任务与措施,强化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三、规划总体目标

  规划目标是以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县(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落实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进一步削减,重点区域和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全省领先,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为提前全面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四、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坚持环境优化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着眼点,全面实施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利用环境倒逼机制,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生态会东”可持续发展体系。

  1.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1)推进分区环境管理,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分区环境管理,制定差别化区域开发、环境准入与管理政策。

  以会东镇等20个乡镇作为核心的优化开发区,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环境整治,完善城镇功能。

  以会东工业园区(一区多点多级组团)为重点开发区,高起点规划与建设,开展规划环评,明确环境准入门槛,在加快工业集聚和城镇建设步伐同时,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以全县范围内集中饮用水源点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天然林区、封山育林区、实施强制性保护。

  (2)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做精河谷地带以发展蚕桑和早市蔬菜为主,二半山区以发展蚕桑和烤烟为主,高二半山区以发展烤烟和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产业带。根据各类农业生产要求,选择现有基础和专业化生产条件较好,并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建设不同类型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3)建立生态保障区,加强以森林保育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覆盖、水土流失防治为重点,完善生态保护及其监管体系。减少并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类开发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为前提,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优势特色资源,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严格规范各类矿山开采活动。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我县特色矿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产品结构和培育重点企业集团为重点,依托农业抓工业,依托资源转化抓工业,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抓工业。加强对外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加大科技支撑能力为重点,以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集聚化为导向,以调整产品结构和培育骨干企业为切入点。努力实现我县工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新的产业增长极。鼓励生产技术、体制机制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努力扩大社会协作,着力打造产业集群,鼓励发展企业集团。

  (2)发展生态农业,以改造中低产田土为主,特别是通过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以配合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减少土壤流失,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因农业生产对土壤造成的污染。 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项目,创新机制,重点培育,重点建设,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推行畜牧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的运作模式,加快发展步伐。

  (3)发展生态服务业,会东县内旅游资源本身缺乏,随着金沙江流域的综合开发,特别是白鹤滩、乌东德电站及新华水库、民权水库、龙滩水库的建设。将使会东具有库区旅游的优势,充分利用川滇两省在西昌、昭通的旅游大通道的形成,整合毗邻地区的旅游发展给会东带来的过境旅游资源,发展会东旅游业。着力开发更多的生态旅游点。初布形成一批旅游精品工程,使生态旅游成为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新型支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新途径。

  (二)持续深化污染减排,着力改善环境质量。以污染总量控制为抓手,协同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空气等行动,全面深化环境污染整治,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1.深化污染总量控制,协同推进污染减排。全面落实国家、州下达的“十三五”削减指标和污染减排任务。坚持源头控制与过程控制综合推进,点、面源全方位挖潜,进一步强化结构减排效力、提升工程减排效能、实现监管减排效果。

  (1)抓住重点,确保完成减排任务。一是加大对生产能力、生产工艺和产品落后项目的淘汰力度。实施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2020年淘汰3000万匹以下生产能力的砖瓦窑。2016年四川省会东县利森水泥有限公司实现综合脱硝率达到60%以上,2020年实现20个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2016年会东县城污水处理厂达到7500吨处理能力,到2020年实现15000吨处理能力。二是2020年前完成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是加快对县城雨污分流套管网的建设进度。使城区污水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收集和处理,污水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的B标准。到2020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城区全覆盖,城区管网收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排放达标率100%。

  (2)控制增量,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一是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不突破总量控制指标,使总量在增减平衡的基础上逐步减少。二是对国家明令限制、淘汰、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新建项目一律不得引进、不予审批。对环境影响评价没有得到批准的建设项目,发改、规划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国土部门不得批准用地,金融机构不予贷款,电力机构不得供电,建设部门不得核发开工许可证,工商部门不予办理工商登记。

  (3)多措并举,大力强化依法监管。一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所有新、扩、改建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把项目验收关,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三同时”竣工验收的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二要严格减排项目执法监督检查,积极开展 “十三五”减排项目复查专项行动,防止已经淘汰关闭的项目死灰复燃,保证治污设施正常运行。同时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限期治理。

  (4)实现监管减排效果,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排放标准,以化工、有色金属冶炼、重金属采选等行业为重点,加大排污总量监管力度。加强脱硫设施投运的监督管理,完善脱硫系统在线监测。加强减排副产物处理处置的监管,完善减排监测体系。建立减排日常监察、监督监测、比对监测台帐,加强自动监控数据的有效性审核,建立适应总量减排管理需求的环境统计体系,进一步加强总量减排技术平台建设,完善总量减排考核体系。

  (5)广泛宣传,提前谋划后续项目。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污染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国家、省、州的有关方针政策,大力宣扬污染减排先进典型,并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减排宣传活动,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实施碧水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源安全。针对区域水环境存在问题,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为目标,以工程措施为支撑,政策机制创新为保障,点面源控制并举,实施清洁水源行动,加快建设完善城镇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全面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区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1)实施清洁水源行动,为了保护和改善我县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水质,防止水源污染,保障饮水安全,完善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和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到2020年,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2)深化工业废水治理,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不断提高入园产业或企业环保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新增污染负荷。加强工业集中区和各工业区块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重点加强有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采选等重金属行业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动重金属污染行业工艺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推进环境管理从排污口向环保设施、生产设施延伸。到2020年,工业废水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5%以上。

  (3)完善乡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全面启动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把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作为“十三五”的工作重点。到2020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城区全覆盖,城区管网收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排放达标率100%。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至2020年,5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

  3.推进清洁空气行动,改善城乡大气质量。坚持分类指导、分区管理的原则,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逐步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控联防。

  (1)建设清洁能源区,划定县城和集镇中心区及其他空气质量敏感区为清洁能源区,在清洁能源区范围内,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沼气、电等清洁能源,全面推进天然气管线建设,满足县域用气需求。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

  (2)强化脱硫脱硝,强化总量控制,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削减替代总量控制原则。加强工业源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督促现有燃煤设备(会东县利森水泥厂)脱销改造设备正常运行,有效控制燃烧过程氮氧化物(NOx)生成,削减氮氧化物污染物。

  (3)治理城镇扬尘污染,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制定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加强监管,严格落实施工工地封闭围挡、施工道路硬化、裸露场地和散体材料覆盖、渣土运输车辆冲洗等扬尘控制措施。加强城镇道路清扫保洁和洒水抑尘,控制道路交通扬尘污染。加强城镇绿地建设,开展植树造林,减少县城区和城乡结合部裸露地面,充分发挥绿化滞尘防尘功能。

  4.强化噪声污染防治,建设安静人居环境。

  (1)调整优化声环境功能区,结合会东县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声源构成、环境状况等情况,加强对现有污染源的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对声源单位监察力度,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实施声环境功能区达标工程,积极开展“安静小区”创建活动。到2020年,完成5个左右“安静小区”的创建工作,中心城区噪声达标区域覆盖率保持80%以上。

  (2)推进道路交通噪声整治,严格执行城区机动车禁鸣喇叭的规定,不断扩大建成城区机动车24小时禁鸣范围。

  (3)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控制,实行多部门联动的社会管理,强化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场所、农贸市场、家庭装修等社会生活噪声的控制,避免环境噪声对居民生活造成污染和干扰。

  (4)加强工业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加大企业噪声防治工程,推广使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和工艺,减轻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

  (5)控制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开展“绿色施工”创建工作,提倡使用工艺先进、噪声强度低的建筑施工机具。加强夜间与特殊时段噪声管理,切实降低噪声扰民事件的发生率。

  5.推行废物循环利用,防治固体废物污染。

  (1)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制定垃圾源头减量的政策规范,实现商业垃圾和居民垃圾源头削减。逐步构建起“混合垃圾分选+生化处理+焚烧+填埋垃圾”的综合处理体系。到2020年,实现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率100%。

  (2)提高工业固废处置水平,强化废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量。以冶炼废渣、脱硫石膏、建筑垃圾、煤渣等为重点,构建区域性回收和综合利用系统。到2020年,全县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80%以上。

  (3)规范危险废物处置管理,实施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重点监控产生化学废弃物、含重金属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的单位,防止危险废物随意倾倒和非法转移。强化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健全医疗废物收运体系,促进危险废物的资源化。

  (三)深化清洁家园行动,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以“绿色会东、美丽家园”为载体,清洁家园行动为抓手,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连片整治、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全面加快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共建美丽乡村。

  1.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百村示范”、“清洁家园”行动和生态村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原则,制定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计划。以“清洁家园”示范村为着力点,从治理村庄“脏、乱、差”入手,全面推进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农村环境整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建设一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工程,解决一批迫在眉睫的农村环境问题。

  2.加强农村生活污染防治。

  (1)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继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元,实行“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运行模式,大力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严格控制建造生活垃圾简易处置设施,防止二次污染。到2020年,建成覆盖到村、社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率100%。

  (2)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统筹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编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或建设方案),制定和实施农村污水处理政策措施,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与管理机制,加快建设乡镇污水收集系统,重点集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或者污水处理站。

  3. 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1)种植业污染控制,以化肥、农药总量控制和结构控制为重点,大力推进平衡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氮磷利用率。合理施用农用化学品,保障农产品安全。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到2020年,全县农药总使用量减少50%。对环境友好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积达8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比2020年提高10%以上。

  (2)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管理。一是对现有畜禽养殖开展专项整治,限期治理不符合养殖条件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场。二是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合理建设规模化生态养殖小区。三是按照“综合利用和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全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做到畜禽粪尿等废弃物集中收集、集中处理、集中综合利用,实现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生态化利用和减量化治理。加快推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畜禽养殖业环保执法力度。到2020年,完成规模养殖场污染整治,建设养殖小区、畜禽排泄物沼气工程,提高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和畜禽养殖废水处理率。

  严格控制主要水库和重点河流的水产养殖面积,推行水产生态养殖。

  (3)加强农田废弃物污染防治,实行全行政区域禁止露天焚烧秸秆,重点加强310省道公路及其他敏感区域的执法监管。鼓励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技术,扶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发展生物质能。到2020年底,综合利用率超过50%。鼓励可降解农膜的使用和废弃农膜的回收利用,提高农膜回收利用率。规范农药瓶、化肥袋等农业固废的收集、运输、处理处置,防范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影响。

  (四)建设区域生态屏障,打造绿色生态会东。以《会东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为基础,强化生态保护分区管理,深化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绿带林网建设,全力打造生态会东、绿色会东。

  1.强化生态保护分区管理。为协调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根据《会东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和各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将会东县各生态经济建设区定位为:

  (1)重点开发区:城镇人居保障功能区。

  (2)优化开发区:农、林、牧业产品提供功能区。

  (3)限制开发区:矿山土壤保持功能区、干热河谷常绿灌从、稀树草原土壤保持功能区。

  (4)禁止开发区:全县范围内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天然林区、封山育林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按差别化发展与保护原则,以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为基础,明确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准入条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以实现对区域有限的环境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

  2.深化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1)森林资源建设与保护,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调整林种结构,多林种、多树种结合,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2016-2020年期间规划完成成片造林7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9万亩,新增造林8万亩,零星四旁植树2000万株,育苗2000万株。其中公益林15万亩,商品林15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荒山配套7.5万亩,育苗500万株,封山育林11万亩。

  (2)城镇绿化建设,绿化外围山体,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城市外围生态屏障,重点打造沿路绿带及滨河绿带,合理配置城市公园,服务全县城居民。

  3.持续深化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县(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

  (1)全面推进生态乡镇建设。按照四川省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围绕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人民生态意识浓厚、生态功能完善的建设目标,把创建工作与生态县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县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较优环境条件的乡(镇)率先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工作,从实现村镇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编制发展规划及创建计划,逐步推广扩大创建范围。加大各集镇环境卫生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实现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有条件的乡镇建污水处理站,其余集镇建污水处理池、沼气池等,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或外排。2016年要完成10个省级生态乡镇命名验收工作,并按指标要求完成生态村、生态家园、生态小区、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到2018年完成省级生态县创建技术核查工作。

  (2)加快生态小区、生态村建设。以“整治环境、关爱健康、提高素质、创建文明生态村”为总体工作思路,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以建立“功能齐全,设备配套,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实现文明生态“五个好”为目标,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开展一批生态文明小区、生态村创建工作。

  (3)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应当是生态县的主流文化,是现代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建设生态县就是要以特有的文化优势为基础,建设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伦理为核心、以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标志、以倡导绿色生产观,弘扬绿色消费观为目的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高度统一的城乡生态文化。

  4.通过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普及环保教育,持续改善环境,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使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在2020年达到98%。

  (1)促进绿色产品生产,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机结合。通过控制环境污染、推广循环经济和环境资源意识的培育,不断提高企业的生态意识。制定企业发展导向指南,明确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主要产业,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采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工艺、节能降耗、节水节电,提高效益,实现生产全过程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从根本上降低污染负荷,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和资源的利用率。增强企业经济活动环境成本意识,培育企业生态文化,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

  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使用有机肥料和生态农药,培育无公害的绿色蔬菜水果。规范规模化畜禽养场,妥善处理畜禽粪便和养殖废水,生产安全、绿色、无公害食品。

  (2)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提倡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观念向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环保选购、重复使用转变。规范绿色消费行为,转变消费观念,改善生活环境。

  (3)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与教育,广播、电视台和报刊等新闻媒体要设置环境保护专栏,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要及时报道和表扬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分层次,突出重点,开展生态警示、生态保护,绿色消费,生态文明教育。坚持以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宾馆为载体,深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加强环保法律、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完善信访、举报制度,设立环境投诉中心和举报电话,畅通投诉渠道,广泛建立与公众的沟通渠道,提高政府可持续发展决策方面的透明度。逐步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公众参与机制,以及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的互动机制。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参与生态县建设,使全县上下形成生态县建设的共识。

  通过设置公众参与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化、政务公开化,保障公众的环境监督权、知情权、索赔权和议政权。通过推行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组织资源回收利用活动、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等公众参与活动,使公众在参与中不断强化生态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五)严格防范环境风险,健全环境安全保障。

  1.加强危害环境与健康的环境风险控制,推进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辐射等污染防控,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一是到2020年,解决重点区域人畜安全用水,灌溉安全用水,农业种植安全问题。开展源头污染整治,消除源头污染隐患,逐步消除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强化区域环境监管,农业生产监管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区域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水质保障能力建设,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二是到 2020 年,集中解决危害群众和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及事故应急体系。重金属相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污染源综合防治水平大幅度提升,突发性重金属污染事件得到基本遏制。

  (1)加强重点行业监管。以汞、铬、镉、铅和类金属砷为重点,组织编制并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开展重金属企业排查(以具有潜在环境危害风险的11家重金属排放企业为重点防控企业):四川省会东县大梁矿业有限公司(洗选厂)、会东县江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选厂)、会东县新光铜厂、会东县鑫联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选厂)、会东县发箐乡老山铅锌矿(洗选厂)、会东县东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小街铜选厂、会东县东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溜姑铜选厂、会东县桂东矿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会东县龙宇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会东县三银冶金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会东凯利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洗选厂),突出重点防控行业环境监管,凡产生和排放重金属的企业全部纳入重点污染源管理,并逐步实施在线自动监控、动态管理。

  (2)重点地区污染整治。在污染产业密集、历史遗留问题突出、风险隐患较大的发箐片区、大桥河流域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开展专项整治,现有涉重金属企业实施同类整合、集中管理,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淘汰重点防控行业、重点防控区域的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主要行业有:重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铜矿采选、铅锌矿采选等)、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铜冶炼、铅锌冶炼等)。对重点污染企业,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确保含重金属废水、废气做到车间排口稳定达标排放,含重金属危险废物利用与安全处置,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

  2.推进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深入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明确土壤污染防控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责任主体。推进野牛坪大堰灌区土地污染修复治理,保护土壤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利用。

  3.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1)加强辐射污染的监督管理。创新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手段,加强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建立放射性废物申报登记的动态数据库,对全县所有放射源实施动态监控,保证放射源100%安全收贮。

  (2)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增强对工农业生产等人为活动所造成的电磁辐射和天然辐射的监督管理,防止电磁辐射污染。

  4.推动持久性污染物控制。抓好工业生产或燃烧过程副产物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工作,重点加强有机化工及生活垃圾焚烧等工艺过程二恶英和呋喃污染防治。加强有毒化学品的管理,防止有毒化学物质污染。

  5.加强环境安全隐患防范。积极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完善突发环境应急管理的风险防范、应急预案、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装备和设施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针对性地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应对饮用水水源污染、危险品泄漏等专项应急处置体系,不断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继续加强对环境安全隐患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积极预防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创新环境监管机制,提升环保支撑能力。

  1.完善政策法规制度。

  (1)建立环境质量考评机制,运用行政、经济双重手段促进环境保护和治理,以生态县建设目标责任制为基础,完善生态建设考核机制。建立考评机制,落实领导干部环保责任追究制度。

  (2)创新环境政策机制,促进环境资源逐步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社会贡献大的环境友好型企业转移。

  (3)创新绿色金融与资本市场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等制度,逐步形成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配套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促进绿色发展。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水平,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环境义务。

  (4)建立农村环保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制,逐步推动农村环保制度化,规范化。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法制意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环境监控能力建设。

  (1)完善污染源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快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规范化管理,发挥其设施效用。加快县环境监测站的设立工作,成立环境监测站。

  (2)加强数字环保信息化建设,开展县域环保政务业务数据库建设,完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提升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

  (3)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按《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西部地区三级标准化建设要求,确保经费投入和队伍编制、人员到位,配备完善监测装备,建立一支符合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的环境监测队伍。

  3.环境执法能力建设。

  (1)强化环保执法监督管理,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依法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准入条件、污染严重的企业。

  (2)提高环保监督管理能力,按《国家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西部地区三级标准化建设要求,确保经费投入和队伍编制、人员到位,配备执法装备,建立一支符合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的环境执法队伍。

  (3)提升环保监督管理手段,进一步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的宣传和贯彻力度,形成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舆论监督和警示教育的作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走上法治化轨道。

  4.环保人才队伍建设。

  (1)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增加环境管理编制与岗位,针对性引进具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具备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辐射环境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夯实环保事业发展基础。

  (2)提升依法行政和监督执法水平,加强对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继续教育,有计划开展环保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学习,加强业务培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环保管理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环保监管队伍。

  (3)完善乡镇环保机构,增加乡镇环保监督、监察机构的投入,加快启动重点区域重点乡镇配备环境保护协管员工作,提高环境监督、监察能力。


川公网安备 51342602000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