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县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来源: 时间:2017年04月12日 点击率:打印】【关闭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期,也是实现防震减灾2020年奋斗目标的攻坚期,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加快发展。按照“转观念、补短板、强服务”的要求,聚焦震情,强化宗旨意识;聚焦发展,更新思想理念;聚焦服务,提升综合能力;聚焦治理,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提升全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要突出重点,明确努力方向,着力推进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建设、防震减灾治理能力建设、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事业发展保障能力建设。全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山州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和《会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结合会东县防震减灾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会东县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会东县地处中国西部南北向地震带的南缘北段之安宁河地震(断裂)带、则木河地震(断裂)带、小江地震(断裂)带挟持中南部。次一级的宁(南)会(理)断裂带、云南禄汁江断裂带、麻塘断裂带、通安断裂带、金锁桥断裂带犬牙交错,地质构造复杂,古今地震发生频繁。会东县1996年以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2014年以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7级地震重点危险区。使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刻不容缓。

  会东县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成灾重的特点,全县国土面积的基本烈度全部在7度以上,会东县历史上曾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面对严重的地震灾害和日趋严峻的地震形势,会东县防震减灾基础建设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防御地震灾害总体投入不足,农村民居普遍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公众的地震危机意识不强;县、乡镇政府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投入不足等。

  二、面临的形势和需求。

 (一)突发地震灾害风险需求。

  会东境内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活动断层纵横交错,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震形势严峻。自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不断加剧,周边地震涉及影响大,中小地震致灾成灾特征凸显。2015年尼泊尔8.1 级地震,对周边应力场重新进行调整,将加大我国西南地区强震的危险性与可能性。会东面临着十分严峻而复杂的地震形势。

  (二)实施重大发展战略需求。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加快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强力推进金沙江流域水电开发,随着乌东德、白鹤滩等大型水库的完工,诱发地震风险越来越高。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全县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人口密度增加,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日益增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在开展新农村、彝家新寨建设中,部分农村民居的规划选址、结构选型、抗震设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增加了地震安全隐患。

  三、存在问题。

  (一)地震监测预警基础仍然薄弱。

  一是地震监测设施薄弱。全县各类地震台站为21个,监测台站密度稀疏,地震前兆监测手段较单一,多学科监测体系尚未形成,监测设施迫切需要升级换代。二是地震预警能力弱。我县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共建的地震预警系统,涉及法制建设、工作规范等问题。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尚未建成。三是地震预测难。地震预测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经验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短期和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

  (二)城乡抗震能力急需提高。

  一是农村普遍不设防。农村建房基本处于自行设计、随意建造的状态。特别是近年来墙抬梁水泥空心砖房在农村兴起,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二是城镇灾害高风险。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监管普遍不到位,无证设计与施工、乱拆乱建现象非常严重,房屋抗震性能差。四是成果转化低。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成果指导县城发展规划建设作用发挥不力。钢结构、减隔震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工作进展缓慢。

  (三)公众灾害防范意识能力较差。

  全县社会公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存在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灾害心理缺失,尤其是对瞬间突发的地震灾害防范淡薄,缺乏必要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对地震应急知识普遍存在“视而不见”、“知而不会”的问题,公众恐惧地震心理严重,防灾避险能力较差,地震谣传时有发生。

  (四)抢险救灾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一是抢险救灾难度大。我县山高坡徒,地震极易引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叠加。境内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乡村公路等级较低。二是抢险救灾能力不足。全县26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1支地震现场工作队,远程机动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有差距,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参差不齐,应急救援设备严重不足,三是应急避险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避难场所和直升机停机坪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低,数量少。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和品种有限

  (五)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县防震减灾局办公楼是危房,机构编制仅4人,地震监测台站管理和队伍建设经费不足,防震减灾行政执法难度大。

  四、“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法制政策保障,狠抓创新驱动,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优化布局,统筹兼顾,分类推进城乡地震安全一体化,多点多乡(镇)竞相发展,全面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二)基本原则。

  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立足“防大震,救大灾”,始终坚持“五大原则”,统筹推进“3+1”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全社会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崇尚创新,注重协调,追求绿色,厚植开放,深谋共享,加快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步伐的原则。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原则。三是始终坚持依法治县,狠抓依法行政,不断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的原则。四是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狠抓项目支撑,科技引领,多点多乡(镇)竞相发展的原则。五是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政府主导,专群集合,全民参与的原则。

  五、目标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具备综合抗御区域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能力,防震减灾综合实力达到全州先进水平。全县防震减灾创新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支撑坚强有力,“3+1”工作体系效能显著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管理能力全面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素质和防灾避险能力不断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着力推进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加大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力度,优化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完善监测体系,狠抓技术升级改造。形成集烈度速报、地震预警、前兆监测与多学科监测相结合的监测网络。配合国家、省、州地震部门落实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整合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共建的地震预警台网资源,实现地震预警全覆盖。深化地震区域协作联防,强化震情跟踪,落实区域协作机制,努力作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预报。

  (二)着力推进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加强城镇构筑物、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检查和鉴定加固工作。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凉山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认真落实一般工业与民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备案制度,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制度,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第五代区划图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实现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引导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实现新建农村民居具备抵御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抗震能力。完成全县重点集镇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开展重点地区地震小区划工作。

  (三)着力推进灾害救助能力建设。

  健全预案动态管理备案制度,以“两预案一方案”为重点,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县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立应急指挥通信、电力、物资储备库,完善县乡村一体化应急指挥体系。强化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开展防震减灾基础信息调查,建立城镇地震应急准备能力动态数据库,完善应急基础服务体系。加强“三网一员”队伍建设,建立网上信息平台和应急群呼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提高灾情速报能力,完善地震灾情速报体系。加强专兼职抢险救援队伍和地震现场工作队的标准化建设,配备必要的保障装备及救援设施,实现72小时自我保障。大力发展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组织,积极培育基层兼职救援队伍,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完善以应急物资救灾储备库为骨干,单位应急物资储备为基础,生产企业超市代储为补充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配体系,推进乡镇应急物资储备。狠抓避难场所、紧急疏散通道和直升机停机坪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和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地震灾害应急协调联动,提高生命救援和地震综合处置能力,实现地震发生20分钟内给出初步快速灾害评估和地震烈度分布,1小时内启动地震应急救援行动,2小时内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

  (四)着力推进自救互助能力建设。

  强化各级政府的防震减灾责任主体意识,加大投入,健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以“知识大宣讲,媒体大宣传,资料大赠送,影片大播放,课堂大进入”为重点内容,以防震减灾“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进媒体、进乡镇”为重要抓手,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整合主体,整合载体,整合力量,突出特色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加强对普通民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教育,使城乡社区家庭及成员关注地震灾害风险,参与应急救援演练,掌握防灾避险知识技能。狠抓示范推进,实施“五个一”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等示范工程建设,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与地震应急演练纳入中小学校教育内容,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知识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灾害心理素质,增强防震减灾意识。

  (五)着力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不断提升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综合服务系统,实现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信息共享,视频会议链接互通开展防震减灾基础信息调查,及时更新地震基础数据库,开发地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新技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等信息服务。建立防震减灾综合服务清单,规范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充分利用社会和市场机制,拓展服务渠道,狠抓防灾减灾文化建设,不断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强电力、通信保障能力建设,提高电力、电信设施防震能力。加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监测治理,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整合民政、交通、水利、农业、通讯、电力等部门力量,服务灾后恢复重建。

  (六)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大力争取中国地震局和省、州地震局的大力支持,狠抓科技创新区域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会东的运用。

  (七)着力推进创新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狠抓防震减灾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震,完善法人结构体系,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政策保障体系,落实防震减灾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执法工作制度,建立执法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行政检查和专项行政检查活动。加强防震减灾目标责任考核,提高基层防震减灾管理能力。整合社会资源力量,依法开展防震减灾活动。

  (三)、重大项目

  (一)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完成四川省地震预警示范区建设任务,建成县内11个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形成点面结合的国家、省、州、县的综合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和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网络,向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及时提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等紧急地震信息服务。

  (二)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工程。

  配合国家在川滇地震实验场的建设,以大中型水库区域为重点,建立水库地震监测体系。划定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三)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强化工程。

  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立示范点1个。全县新增州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2个。以乡镇社区为重点,继续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直升机停机坪建设。

  (四)防震减灾保障建设工程。

  建设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建立防震减灾素质教育平台,增加宣传教育设备器材,编印防震减灾科普及法制宣传资料。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会东举办专题讲座或业务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级以上防震减灾高端专业培训,开展防震减灾志愿者专题培训,实现全县防震减灾从业人员轮训,志愿者培训全覆盖。县人民政府每年集中开展“5.12防灾减灾日”等大型科普宣教活动2次以上,组织地震应急演练不少于1次。

  推动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为专业救援队伍配置小型、轻便、机动性强的救援和保障装备,配备必要的辅助装备及设施。为县级现场工作队配备流动测震仪和流动通讯系统,以及现场地震应急车辆、野外人员生活装备等地震现场工作专用装备设备。建立县级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和应急物资管理制度,推进乡镇村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加强地震现场工作队、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的日常培训和演练。每年开展3次应急救援技能实战训练。

  (五)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工程。

  主动融入全省地震信息服务网络服务工程建设,构建“省、州、县台站”四级构架,引入云计算、云服务及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网络备用系统,升级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开展人口、经济、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建筑物类型、医疗设施等防震减灾基础信息调查,完成指挥系统数据更新;建设州县视频会议系统,完成公共安全平台信息接入,实现多点视频链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省州县应急指挥一体化。整合网络,整合资源,建立卫星应急通讯网络、无线电台等县级应急指挥通信保障体系。提高地震灾情速报PDA系统效能,建立震情灾情评估信息推送平台,健全省、州、县“三级合一”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及地震应急群呼系统

  全县防震减灾“十三五”重大项目设置,按照州级规划目标要求,结合会东的实际,争取国家、省、州的项目和资金投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防震减灾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防震减灾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勇于自我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措施,落实防震减灾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目标任务考核,增强发展能力。

  (二)健全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

  稳定的经费投入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各级政府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体系,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投入,确保防震减灾工作正常开展。

  (三)加强创新驱动,深化协作联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创新机制,加强防震减灾机构建设,增加人员编制,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联动,形成防震减灾工作合力,推进防震减灾社会化进程,实现防震减灾统筹协调发展。

  (五)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落实到位 。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督促检查力度,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工作措施不落实、工作责任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健全、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和单位,要严肃追究责任,确保各项防震减灾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附件:会东县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项目

  附件:

  会东县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项目

序号

项目

名称

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投资(万元)

项目进度安排及说明

资金来源

合计

583

1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全县建成11个地震预警台网,配合原有12个烈度台,完成国家综合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

23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每个预警台配套1万,共23万

县财政投入

2

优化地震前兆台网建设

以大中性水库区域为重点,建立地震监测体系。

130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县自筹130万

县财政投入

3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程

实施农村居民地震安全示范工程1个。

10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

县财政投入

全县建成2个科普师范学校和示范社区。

20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

县财政投入

4

应急避难场所与直升机停机坪建设

新建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或直升机停机坪5个。

100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

县财政投入

5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保障

建立防震减灾素质教育平台,增强宣传教育设备器材,编印防震减灾科普及法制宣传资料

50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每年10万

县财政投入

6

防震减灾业务培训

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举办10期专题讲座或业务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级以上高端专业培训10期。开展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专题培训5期。

25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每年5万

县财政投入

7

防震减灾技术创新

开展地震前兆异常、地震预警科技、地震灾害风险预判与风险防范等创新探索。

50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每年10万

县财政投入

8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推动全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达到重型救援队标准;为专业救援队伍配置小型、轻便、机动性强的救援和保障装备,配备必要的装备及设施;为现场工作队配备地震现象工作专用设备。

50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每年10万

县财政投入

9

应急救援队伍培训

加强地震现场工作队、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救援队和志愿者的日常培训和演练。每年开展3次应急救援技能实训。

25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每年5万

县财政投入

10

防震减灾综合服务系统平台建设

构建“国家、省、州、县”四级台站架构,引入云计算机、云服务及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网络备用系统,升级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开展人口、经济、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建筑物类型、医疗设施等防震减灾基础信息调查,完成地震数据库建设更新;建设州县视频会议系统,完成公安平台信息介入,实现多点视频链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省州县应急指挥一体化。

100

2017年完成地震基础数据更新10万,2018年建立视频会议系统90万

县财政投入


川公网安备 51342602000015号